首站走進的,是天然鈾采冶技術的引領者!
發布時間:2024-05-28 信息來源:
陽光正好
微風不燥
走進初夏的光影之中
讓明媚的陽光曬干潮濕的心情
讓和煦的暖風吹醒求知的渴望
五月的天,中核的藍
一起開啟Nice to meet “鈾”的別樣之旅
“大國底氣從核來·重走核工業路”媒體行
第二條線路
從“功勛鈾礦”到“核電糧倉”
出發!
天然鈾是核工業的“糧食”,是保障國家安全的重要戰略資源和能源礦產。5月27日,來自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國日報、環球時報等20余家媒體記者、跨界大V們前往地處“云光水色潞河秋,一枝塔影認通州”的中核礦業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正式開啟了“大國底氣從核來·重走核工業路”第二條線路的首站活動。
中核礦業科技是由中核集團骨干科研、設計單位——核化冶院、核四院整合而成,是集基礎科學研究及研產一體化、全過程工程咨詢設計及總承包服務、產業孵化及建設運營等業務于一體的綜合性科技企業。
以“新”促“新”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中核礦業科技在66年的發展歷程中,取得多項重要的成就。精煉出我國第一塊金屬鈾錠,為第一顆試驗原子彈提供核原料;創建了我國鈾釷鐳濕法冶金技術體系,承擔全國所有鈾礦的工藝研發和工程設計;開創了砂巖型鈾礦地浸開采的中國研究,推動天然鈾產業重大轉型升級;打造了數字化鈾礦山,實現‘千里之外、一屏掌控、一鍵采鈾’;開創放射性共伴生資源綜合利用‘中核方案’;海水提鈾入選了中國科協 2022年度十大前沿科學問題;鑄就了核工業工程咨詢金字招牌;打造了以設計為龍頭的EPC總承包卓越品牌;打響了中核集團科研院所改革‘第一槍’;弘揚以楊承宗為代表的科學家精神,入選全國教育基地名錄。”座談會上,中核礦業科技黨委書記、董事長閔蘋如數家珍。
“現階段,海水提鈾的研究取得了哪些進展?”新華社記者安娜就這一前沿領域發問。
海水提鈾重點實驗室的青年科技骨干李子明博士答道:“2019年,中核集團牽頭,中核鈾業組織實施,中核礦業科技作為秘書單位,聯合國內13家科研單位成立了海水提鈾技術創新聯盟。現如今,聯盟單位已擴充至31家,聯盟影響力不斷擴大,發布了‘海水提鈾中長期發展規劃’,啟動海水提鈾創新發展基金,全面開展海水提鈾技術聯合攻關,進行了多種形式海水提鈾吸附材料研究,獲得了多種具備巧妙結構的吸附材料,吸附性能得到了較大提升。海水提鈾成本持續下降,但當前海水提鈾研究仍處于前沿性技術探索階段,海水提鈾成本仍高于現天然鈾市場價格,距離實現經濟化、規模化海水提鈾仍有一定差距。”
“在不斷科技創新的過程中,地浸采鈾的效能會提高么?”環球時報記者林小藝問到的是綠色鈾礦山所用技術。
“近年來,我國天然鈾開采堅持規模化、集約化發展,以大項目為抓手,優化形成了砂巖鈾礦大基地為主、硬巖鈾礦山為補充的新結構,采冶突破了‘二氧化碳+氧氣’的中性浸出技術,盤活大量砂巖資源,產能和人均生產率均提升10倍以上,實現了從‘百人一噸礦’向‘人均產能提升10倍以上’的跨越式發展。非常規鈾資源利用方面,鈾鉬、鈾稀土等多金屬綜合回收技術實現了產業化應用。”青年科技骨干、重點項目負責人李召坤說。截至當前,地浸采鈾產量已占全國天然鈾總產量90%以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2024年5月6日,由中核礦業科技主導的鈾礦冶環境修復領域首個國際標準《Principles of determination of groundwater remediation targets for in-situ leaching uranium mining》(地浸采鈾地下水修復目標確定原則)在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成功獲批立項。該國際標準的成功立項,填補了鈾礦冶環境修復領域國際標準的空白,對后續加快我國鈾礦冶環境修復技術和標準化成果國際推廣具有重要指導作用。
科技創新 引領國際天然鈾采冶技術發展
近年來,一個個“中核礦業科技方案”“中核礦業科技技術”源源不斷地從實驗室里“走出來”,成為我國天然鈾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支撐。中核礦業科技以改革激活創新主體,逐步打破制約科技成果轉化的“中阻梗”。
2020年,中央提出“實行重點項目攻關‘揭榜掛帥’”。集團公司也明確將“實行‘揭榜掛帥’‘賽馬’等制度”納入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工作。2021年,中核礦業科技率先發布《“揭榜掛帥”項目實施辦法》,發布首批“揭榜掛帥”項目榜單,包括低滲透鈾礦滲透性提升改造、鈾煤協采條件下基于水力帷幕的水位控制應用、801復雜多金屬礦高效選礦技術和鈾鈹礦選冶及綜合回收工藝等4個榜單,金額達780萬元。
“揭榜掛帥”項目現已取得階段性進展,突破了以火箭推進劑作為能量來源的高能氣體致裂工藝,研發了地浸采鈾專用井口裝置,在不破壞含礦含水層頂底板結構的同時,增滲裂縫可達5-10m,為內蒙古巴音青格利特大型砂巖鈾礦高效開發提供技術支撐;突破了低溫焙燒-水浸-鈾鈹分離-成礬除雜的鈾鈹回收水冶工藝,解決了高氟羥硅鈹石鈹回收率低的難題,獲得純度為98%的氧化鈹產品,首次打通選冶一體化工藝流程,為新疆白楊河鈾鈹礦開發奠定堅實基礎。
“‘揭榜掛帥’給才華更多橫溢機會”,中核礦業科技在探索中闊步前行,逐步形成可操作、可推廣的科研項目立項模式,疏浚公司創新發展之路。
中核礦業科技積極探索“產研深度融合”新模式,推動以新礦點納嶺溝、海力錦礦床地浸開發為新試點,構建礦山企業與科研院所在礦床開發過程中的利益共同體,實現“研究-設計-運行”全周期合作的新模式。礦山建成投產后,企業將以實際年產量為核算基數,按一定額度反哺科研單位,建立以技術創新促開發、以開發反哺技術創新的良性循環體系。
科技成果只有同礦山需要、市場需求相結合,完成從科學研究、實驗開發、推廣應用的三級跳,才能真正實現創新價值、實現創新驅動發展。
跟上集團公司加快“走出去”的步伐,中核礦業科技構建海外鈾礦采冶技術研究中心,攻克納米比亞羅辛鈾礦百萬噸級堆浸關鍵技術難題,推進支撐羅辛鈾礦四期高效開發,引領我國核科技成果走向世界,將公司打造為國際一流的鈾礦采冶原創技術策源地、世界知名的高端人才和創新團隊培養集聚高地、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國際天然鈾生產行業首選的技術及相關專用產品供應商。
數智開采 打造鈾資源發展藍海
在中核礦業科技展覽館,媒體一行參觀了中國第一塊鈾錠、第一塊釷錠、六氟化鈾淺黃色晶體、第一克鐳的復制品、“中國核工業功勛人物”楊承宗介紹等代表性展項,還有二氧化碳+氧氣原地浸出采鈾等三個模型展項及鈾礦山虛擬現實系統(VR)體驗。“仿佛我像一個身臨其境的礦工一樣,真切地感受了一把采礦過程。”澎湃新聞記者洪宇感嘆道。
“畫面上一片片藍色的區域,都是實時圖像,太神奇了吧。”在參觀鈾礦采冶生產管控平臺時,記者紛紛表示。該平臺打通了中核鈾業總部到生產現場的數據通道,通過數字化賦能,實現了千里之外,快速掌握,構建了數據云端大腦。
中核礦業科技大力推動礦山數字化轉型升級研究,研發了集基礎數據錄入系統、分析化驗系統、動態數據管理系統等5大應用系統于一體的地浸采鈾數據集成共享平臺,集中度達95%以上,實現礦山數據互聯互通;構建了地浸井場物理—化學耦合溶質運移模型,擬合度近90%;在內蒙古某礦山建成了涵蓋數據采集、傳輸、存儲、管理及應用等全流程的數字化示范工程,為數字化地浸礦山建設提供了應用樣板,智慧鈾礦山未來可期。
“綠色鈾礦山建設要進一步實現地浸采鈾技術無人值守、一鍵采鈾,全過程生產管理信息化、數字化。”中核礦業科技總工程師楊潤生在交流中分享道。
天然鈾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沖鋒號已吹響。中核礦業科技將繼續加速推動科技創新,前瞻性思考機遇與挑戰、全局性謀劃改革和發展、戰略性布局科技和產業、整體性推進項目和平臺,快速突破以“綠色、智能、高效”為目標的第四代采冶等關鍵核心技術,為打造國內一流、國際先進的綜合型礦業科技集團公司而不懈奮斗。
從我國天然鈾采冶技術的引領者
中核礦業科技再次出發
即將去往的“第一功勛鈾礦”
曾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
提供了鈾原料
繼續前行
了解“鈾”的前世今生
下一站
郴州見!
(中核集團宣傳文化中心)